梅陇镇的清晨,是从首饰加工机器"轰隆隆"的声音中开始。但2012年2月底,部分银饰加工机器停止了运作。
停工源于2月24日的"跑路事件"控制当地银料供应的"红旗"公司主要负责人携款跑路,当地百余家商户被其收取订金后未获银料"断炊"。目前,这个号称"首饰之乡"的粤东小镇,陷入银饰行业资金全面断裂的危机(详见3月2日本报《春风失意梅陇镇:银料商携上亿订金跑路》)。
危机仍在发酵。这场危机不仅影响银饰厂商,更牵涉梅陇镇乃至中国的银饰生产链条。而这根链条,还串联着梅陇镇众多家庭。
乱局之中,若愿追溯,这个有上百年银饰制造历史的小镇,其传承已久的交易传统是不到一年间被打破。祸起是一个叫做"红旗"的公司,其作用如同被放生野外的生态杀手巴西龟。
本报记者调查发现,始于2011年初且未在工商登记注册的"红旗",垄断、控制梅陇镇乃至全国银料供应的同时,也改变了白银市场的游戏规则。风起于青萍之末,这套规则的产生从一开始就埋下危险种子,2月24日的携款跑路事件只是其集中爆发。
蛮横的游戏新规绑架了银料需求方,把白银在这个小镇延续百年的传统实物属性扭曲成炒作交易的图腾。始作俑者"红旗"仍然神秘,但其碰倒的多米诺骨牌,既毁灭了自己创造的规则,也让这个小镇、这个行业通往洗牌之路。
受伤银饰厂商样本
2月29日,本报记者来到冯超和贾文的银饰厂时,二楼偌大的厂房只有3个工人加工银饰。"去年最好时有45人。没办法,现在订金没了,也没钱买新银料。"冯超苦着脸说。
说话间,冯超的朋友从外边买了吃的回来。"现在买东西都跟做贼似的,怕被债主看到。"贾文自嘲道。
同样生于1987年的冯超和贾文是梅陇镇一家银饰厂的合资老板。冯超高中毕业,贾文只读了初中。
这个典型的粤东小镇,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家摩托车及载人三轮车。晚上八点过后,镇上还热闹的有小炒宵夜店、海鲜大排档,及生意颇好的中国福利彩票店。如果不用干活,电视机前坐一晚是大多数人消磨时光的方式。
像镇里大多数青年一样,冯超和贾文毕业后在其他银饰厂里打工,2010年底,合伙筹集100多万元办了个银饰厂。资金多数来自两人父母。
生产银饰的设备只花了数万元,绝大多数资金用在买银料上。
银饰厂设在广汕公路边上冯超170平方米的房子。记者走进时,一度以为这是普通民宅。"大多数厂都这样,开银饰厂地方不用太大。"冯超说。实际上,厂周围也都是普通住宅。
银饰生产的利润大约5%-6%,两个活络的年轻人开厂第一年就赚了数十万元,获利投入再生产。尝到甜头后,两人分别借了50万元投入。
刚开厂时,银料基本从外地买进,货源主要来自湘浙沪等地。直到2011年初"红旗"刚出现,都没有改变。"一开始觉得红旗银料价太低,低到没人信,一块银锭的价格比市价低四五千块钱,我们不敢买。"贾文说。
银锭是当地交易的银料基本形态,当地人也叫"银版"或"版银"。一块银锭重15公斤。
但后来坚守不住。"大概2011年9月份,镇里很多大厂和有实力的老板都跟红旗买了。看着大家都买,且价格便宜,我们就跟着买。"贾文说。